“小碗红糖”带来甜日子

金融
  • 娱乐网
  • 2019-05-21 10:30

  新华社昆明5月21日电 题:“小碗红糖”带来甜日子——金沙江畔的“甜蜜”事业

  新华社记者字强

  金沙江畔,云南省巧家县气候炎热。走进朱立卫的红糖加工厂,空气中弥漫着红糖特有的芳香。

  朱立卫是巧家县年轻的“创业先锋”,几年前看到家乡特产“小碗红糖”越做越差,便拆了自家老宅,建立糖厂,沿袭纯手工熬制的古法技艺,聘请专业“大火头”(老师傅)操刀指导,朱立卫生产的红糖在造型、色泽、口感上更胜一筹,获得了市场的认可。

 

  目前朱立卫的糖厂已经是巧家县的一家龙头企业,不仅帮助数千蔗农脱贫增收,更打响了“巧家红糖”品牌,也引领带动全县50多家糖厂、作坊朝着更专业、规范的方向发展。

  朱立卫只是巧家人艰苦创业,振兴“甜蜜”事业的一个代表。巧家县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有一个共同的心愿,那就是传承发扬好“小碗红糖”300多年的技艺和文化。

  据《巧家县志》记载,清乾隆年间,巧家蒙姑岳氏运铜到弥勒州竹园镇,回程引进甘蔗种植,榨红糖技术也由此而入,种植及榨红糖逐渐在巧家金沙江谷地推广开来。巧家红糖一度成为皇室贡品。民国早期就畅销川、藏、青、黔、湘各省,闻名全国。

  好糖源自好甘蔗。巧家县地处滇东北金沙江河谷地带,沙质土壤优良,非常适宜甘蔗生长和糖分积累,甘蔗品质极佳。

  从砍甘蔗、榨汁、熬制到装碗成型,“小碗红糖”的工艺讲究,打沫子、去杂质、舀糖,对火候、糖量的把握,全凭老手艺人们的精工细作。这样未经过精炼的红糖保留了较多甘蔗的营养成分,富含多种利于人体的微量元素。

  2017年,巧家“小碗红糖”制作技艺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“小碗红糖的熬制是巧家人的独门绝技,火候的拿捏多一分味道焦苦,少一分无法成型。”步入古稀之年的万兴全是为数不多的“老糖匠”,“小碗红糖”非遗传承人。他说,熬糖就像做人一样, 苦练绝技,换来无尽甘甜。

  纯手工、卖相好、品质优,这三大特点让巧家“小碗红糖”的单价比普通红糖贵了2倍以上。2018年,巧家县甘蔗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,红糖产量3500多吨,产值约1亿元。“小碗红糖”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,直接或间接带动逾十万人就业。

  然而,由于缺乏规范引导,市场杂乱,巧家红糖产业整体还处于“小、散、弱”的状态。去年以来,在云南省政协的帮扶下,巧家红糖产业朝着标准化、品质化、信息化方向迈进。今年5月17日,巧家县红糖产业扶贫协会成立,农户们签订自律诚信公约,一致约定“传承匠心做好糖”。

  云南省政协常委刘亮作为巧家县红糖产业扶贫协会名誉会长,他对“小碗红糖”的发展壮大充满信心。他说,协会将着力建立“小碗红糖”统一完善的生产标准、工艺流程,严把产品质量关,打造新品牌,拓宽销售渠道,为巧家县脱贫攻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。

  巧家县副县长杨永玲表示,下一步将立足资源实际,加大政策扶持,着重提升品质,为“巧家红糖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。

本文链接: http://www.sinopecmobil.cn//a/jinrong/5139.html 来源:娱乐网 作者:WB11 责任编辑:五元源码铺

声明:除非注明,本站文章均为五元源码铺原创或编译,转载时请注明文章作者和“来源:五元源码铺”,五元源码铺尊重行业规范,每篇文章都标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。文章为作者观点,不代表五元源码铺立场。

相关文章

快讯

人物

本周热文

热门标签
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