池建义团队:把论文写在产品上

金融
  • 华娱在线
  • 2019-07-09 12:22

  池建义团队:把论文写在产品上

 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9日电 题:池建义团队:把论文写在产品上

  新华社记者贾立君

  再神奇的东西,也需要人去研究它、应用它,否则,神奇只会是一种神秘的存在。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抓住创新驱动的“牛鼻子”,紧盯神奇稀土的现实应用,将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,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先进的技术和独特的产品。

 

  创新:颠覆人们想象

  晶体竟然会“生长”!记者在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看到,一块手指大的黄色晶体,悬挂在1800摄氏度的高温炉腔里,慢慢地生长着。

  “这是稀土共晶荧光体,比钢还硬。”科研人员说,该晶体原料中掺入二氧化铈后熔化,在一定的条件下降温生长。当其长到巴掌大后,加工成0.2毫米厚的矩形小薄片,可做广场、大型球场、码头等高功率探照灯用新型发光替代材料,光效优异,能在高温下连续使用10万小时以上不发生老化衰退。

  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的一个个实验室里,技术研发风生水起,已突破5项核心技术,孵化科技企业20家。其中,最新冶炼出的一块稀土钢,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工具都锯不动;纳米超光滑稀土铈基抛光液,性能领先全球;稀土永磁材料表面纳米多层镀膜技术,突破了电镀工艺酸碱废水排放和镍、铜、铬、锌、氯离子处理等世界难题。

  追踪:促进技术应用

  被誉为“工业维生素”的稀土17种元素,添加到传统材料中,会使其性能呈几何级幅度提升。尽管近些年我国稀土科研取得不少成果,但一些专家的技术常常锁在抽屉里,与应用脱节。

  2015年春,池建义带着中科院领导的嘱托来到“稀土之乡”内蒙古包头市。短短一个月后的5月12日,他筹建成立了“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”。

  初到包头,他挨个走访上百家稀土企业,了解需求;广泛搜寻稀土前沿技术,研究整个产业发展趋势。

  很快,他实施“1+1行动计划”,让企业青年科研骨干与中科院专家“一对一”交流,“点对点引智”,为企业培养“技术总工”。

  他架的“桥梁”,引来科学家,解决了某永磁电机企业缺乏控制器生产的技术难题;促成中科院金属所与包钢合作,在稀土钢抗疲劳性、低温冲击韧性和改善夹杂物方面取得重要突破。

  同时,池建义实施“高科技成果跟踪计划”。他获悉,包头想引进风电项目;该领域重量级企业拓又达公司稀土永磁风机出现一项技术难题。他请中科院顾国彪院士解决了此问题,该公司为南极天文科考站安装的风光互补供电设备,实现恶劣环境下正常运转。在他的不断协调下,拓又达新能源科技项目落户包头。

  他还请俄罗斯圣彼得堡Petroplasma公司技术负责人赴包,与中科院李依依院士对接,建立“一带一路”金属材料与装备制造中欧联合实验室,开展等离子表面清洁技术合作,推动整个行业向零污染目标迈进。

  把论文写在产品上

  全球年需高档红色颜料80万吨,价格不菲。每天琢磨稀土应用的池建义查资料时偶然发现,中科院长春应化所10年前就已攻克了稀土颜料无害化合成难题,但技术一直未被使用,他立即联系。

  2016年10月,世界首条稀土硫化物着色剂连续化隧道窑中试生产线在包头建成,产出环保、久不褪色的红色稀土硫化物色浆,被列入《国家鼓励发展的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名录》。翌年,北京某企业前来投资10亿元,建设年产5万吨生产线。

  科研人员周效博士说,在颜料生产线筹备之初,池主任就让大家敞开思路顺藤摸瓜开发新产品。于是,稀土口红、印泥、绘画水彩相继诞生,并注册多个“中科”字号公司,为创新产品更大规模的产业化“试水”。

  包头中科陶瓷有限公司展厅内,竹青、烟雨、极光、太妃、澜珊、黛青、吴钩等18种颜色的盘盏壶甁熠熠生辉,有的还出现雪花、彩虹、樱花、满天星、冰裂等奇特釉变,精美灵动。这些用稀土独特的电子层结构“晕染”釉料、经高温烧制的瓷器,具备耐磨、环保、抗菌的优秀品质及艺术价值。

  稀土不仅在工业、军事和电子产品中用途广泛。近日,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农用光源中试大棚所产“宝宝菜”开售,吸引了许多幼儿家长。项目负责人张彤博士介绍,新型稀土LED植物光源照明设备,可根据不同植物习性精准定制光谱波段,促进根苗快速生长,所产西红柿、黄瓜等蔬菜,品质好、产量高,填补了国内农业光环境调控领域的空白。

本文链接: http://www.sinopecmobil.cn//a/jinrong/9783.html 来源:华娱在线 作者:WB11 责任编辑:五元源码铺

声明:除非注明,本站文章均为五元源码铺原创或编译,转载时请注明文章作者和“来源:五元源码铺”,五元源码铺尊重行业规范,每篇文章都标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。文章为作者观点,不代表五元源码铺立场。

相关文章

快讯

人物

本周热文

热门标签

顶部